马嵬之变中,禁军为什么一定要杀死?
先说结论:只有诛杀杨贵妃,太子李亨才能与李隆基彻底决裂,政变才能推向高潮。
表面上是士兵“自主哗变”的马嵬坡之变,实际上是太子李亨与唐玄宗李隆基之间的“权力战争”。
倘若政变半途而废,太子和唐玄宗李隆基达成共识,那么这些士兵就会成为政治的“牺牲品”。
唯有彻底挑起太子李亨和唐玄宗李隆基之间的矛盾,才能保全局势。
因此,无辜的杨贵妃成为整件事的“导火索”。
不仅如此,失去杨贵妃对于唐玄宗李隆基而言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。
在痛失爱人之后,本来意气风发的唐玄宗李隆基再也无心朝政,日渐衰老。
随着而来的是对唐玄宗李隆基皇权的侵犯,当三军将士改旗易帜,集体拥护太子之后。
作为皇帝的唐玄宗李隆基也就变成了一个普通的“糟老头子”。
1.缘起
当杨贵妃的哥哥被杀后,禁卫军与杨贵妃之间的矛盾就已经摆在了明面上。
因此禁军最好的选择就是一不做二不休,诛杀全部“杨家人”。
没错,是全部“杨家人”。
那一晚,死去的并不仅仅是杨贵妃,还有全部的“杨氏外戚”。
而且这件事情在唐朝早就有“先例”。
唐太宗李世民发动“玄武门之变”时,本想放过大哥和三弟的血脉。
但这一举动遭到了“天策府”所有人的反对,他们纷纷认为“斩草必须要除根”。
毕竟这些人倾尽所有为的就是“从龙之功”,永保荣华富贵。
倘若不“斩草除根”,若干年后,大哥和三弟的血脉与李世民的后代仍然是一家人。
“相逢一笑泯恩仇”之类的事情并不新鲜。
他们可以握手言和,可这些“从龙之臣”可能就会遭到这些血脉的报复了。
一代雄主李世民对手下的心思自然了如指掌,因此他也只能无奈挥起屠刀。
而此时,马嵬坡的禁军将士们面临着同样的问题。
倘若杨贵妃不除,这些人日后必然遭殃。
而且,失败的例子也有的。
2.失火
仅仅只在四十余年之前,发动“神龙政变”的张柬之等人便因为“诛武”不彻底遭到反扑,最终纷纷落马。
当“神龙政变”成功后,张柬之等人均以为将武则天赶下“皇位”便已经完成成功。
随着武周消失以及唐朝再临,张柬之等人紧绷的神经也纷纷缓解。
以“张柬之”为首的五人全部获封为“郡王”。
就在一片歌舞升平之际,洛州长史薛季昶(chang三声)敏锐地嗅到了危险,并上书张柬之:“大人们应乘胜追击,彻底消灭武家势力,诛杀武三思,以此永绝后患,天下太平”。
而此时张柬之早已被胜利冲昏了头脑,自然不愿意再起事端。
因此,张柬之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。
薛季昶无奈:“吾等日后必不知死于何地也”。
后来果然如薛季昶所言。
武三思勾结皇后东山再起,“神龙政变”的五大功臣纷纷遭到了“血洗”。
鉴于这些前车之鉴,禁军们自然有了必须诛杀“杨贵妃”的理由。
3.恩怨
禁军将士们数十年如一日追随于唐玄宗李隆基左右,自然明白唐玄宗之所以重用“酒囊饭袋”杨国忠,就是因为他是杨贵妃的哥哥。
倘若杨贵妃的死尚且“犹有可惜”,那杨国忠就算得上是“死得其所”了。
此时杨贵妃虽然得宠,但未有子嗣,因此她与太子并无明显矛盾。
而杨国忠仗着唐玄宗李隆基撑腰,与太子却“水火不容”。
早在李林甫时期,为了攀附权贵李林甫,杨国忠就曾多次参与陷害太子的计策。
在李林甫以及杨国忠的威胁下,太子李亨“压力山大”,不到三十岁便“须发皆白”。
特别是当杨国忠掌握大权之后,太子李亨更是“度日如年”。
而“安史之乱”的爆发,为太子李亨提供了绝佳的反击机会。
因为杨国忠素来跋扈且“无脑”,所以对其十分不屑,双方关系也不友好。
“好死不死”,安禄山发动叛乱的理由又是“诛杀杨国忠”。
站在禁军身后,且与杨国忠有着“血海深仇”的太子李亨自然不可能放过这个机会。
因此,杨国忠的覆灭也就成了“板上钉钉”的事情了。
但由于太子李亨与杨贵妃之间并没有“必然矛盾”,且此刻大唐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仍然是唐玄宗李隆基,所以在面对杨贵妃时,太子李亨选择了沉默。
这也是杨贵妃身死“冤枉”的原因。
4.恩怨
安史之乱爆发初期,虽是暮年的唐玄宗李隆基却仍有“雄狮之勇”。
为平定叛乱,唐玄宗李隆基甚至有“御驾亲征”的想法,为稳定长安,他更是想要让太子于长安监国。
杨国忠大惊失色:“若太子监国,我必然没有好下场”。
因此他马不停蹄地找到了杨贵妃,让其劝说唐玄宗李隆基不要这么做。
在杨贵妃的眼泪中,唐玄宗李隆基最终选择了放弃。
这一做法,让杨贵妃最终站在了太子李亨的我对立面。
要知道当年正是由于武惠妃的陷害,唐玄宗李隆基才会一日之内处决了自己的三个儿子。
其中一个,更是唐玄宗李隆基之前的太子。
前太子死后,李亨也由此“因祸得福”成为了太子。
面对如此局势,李亨不得不防。
5.天道
杨贵妃虽然“得宠”,但并没有参与过朝政,所谓的“乱政”更是子虚乌有。
杨国忠那些天怒人怨的行为与其更没有直接瓜葛。
更有趣的是,杨贵妃与哥哥杨国忠之间也没有结成“政治联盟”。
翻遍整个《唐史》,大家甚至找不出杨贵妃举荐哥哥杨国忠的记载。
哪怕哥哥杨国忠崛起之后,杨贵妃也没有选择与其“勾结”。
最有力的证据便是“安禄山”。
杨贵妃与安禄山关系素来亲密,甚至还以“母子”相称,但杨国忠与安禄山却“势同水火”。
杨国忠与安禄山双方都恨不得要除掉对方。
因此所谓的“杨贵妃乱政”是子虚乌有的罪名。
唐玄宗李隆基对此也十分清楚,所以在禁军以“乱政”之名要求诛杀杨贵妃的时候,唐玄宗如此回答:
“贵妃久居深宫,未曾临朝,又怎可参与杨国忠谋乱?”
只可惜,杨贵妃受到哥哥杨国忠连累,最终还是被打上了“乱政”罪名。
虽然杨贵妃确实没有“乱政”,但这并不意味着她“无辜”。
在当时人眼中,杨贵妃的行为属于“乱阶”。
出于对杨贵妃的宠爱,开创了“开元盛世”的唐玄宗李隆基从此“君王不早朝”,把国家大事都交给了宰相处理。
李林甫任宰相时期,这位雄才大略的权臣自然可以疏通一切,维持唐帝国的正常运转。
可到了杨国忠时期,这个“酒囊饭袋”可就不能服众了。
况且杨贵妃虽然没有引荐过杨国忠,但杨国忠掌权却与杨贵妃脱不了干系。
甚至可以负责任的说,杨国忠就是靠着妹妹才得以身居高位。
这些都是杨贵妃的“罪证”,也是她最终悲剧结局的根源。
结语
1.杨贵妃没有“乱政”,更没有提拔哥哥杨国忠,因此以“乱政”罪名而死,于其来说有些无辜。
2.作为禁军集团,在诛杀完杨国忠之后,他们与杨贵妃之间的矛盾也瞬间激化,因此必须要“斩草除根”,以绝后患。
3.杨国忠无才无德,更不擅长治国理政,他之所以能成为宰相,最重要的就是唐玄宗李隆基对其妹妹的宠爱。
4.太子李亨虽然是禁军的幕后统领,但他对禁军的操纵力度有限,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他必须与禁军们“齐心协力”。
而“诛杀杨贵妃”一事,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太子李亨给予禁军们的“投名状”。
只有交纳了“投名状”,太子李亨才算与禁军彻底绑定,与唐玄宗李隆基彻底对立。
欢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宝贵的意见,废青工作室与您下期不见不散,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搜集,侵删。
文:小昭 审核:梦愚编辑
文献参考:《二十四史》《史记》《汉书》《后汉书》《战国策》《左传》《春秋》《吕氏春秋》等。
本文为一点儿历史事作者手打,未经允许,不得转载。
胜亿配资-胜亿配资官网-配资放心平台-配资平台APP下载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